| 网站首页 | 电源技术 | 电源资料 | 电源论坛 | 电源电路 | 电源人才 | 电源供求 | 留言本站 | 繁體中文 | 
[ ] 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电源开发网 >> 电源技术 >> 新手入门 >> 设计研究 >> 正文
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阻抗谱研究
http://www.dykf.com  2007-12-14  电源开发网           ★★★

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阻抗谱研究

徐艳辉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    100084)

1    引言

    目前,在日常生活和工业化领域中,与镍氢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更广泛,这主要源于其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在很多应用领域电池的荷电状态确定十分重要,例如电动车应用。应用交流阻抗技术就有可能对电池的健康状况获得更多的了解[1,2]。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各种电池的荷电态确定的报道。采用开路电压来判断电池的荷电状态是最常用的办法,最成功的就是心脏起勃器电池的荷电态确定[3],该电池使用Ag2V4O11作为电极材料,该材料具有阶段式放电电压平台,在不同的荷电态电压发生剧烈跳动,电池具有两个放电电压平台。其余的电池采用电压判断荷电态是比较难的,这是因为,其开路电压很少受到荷电态的影响。在未商业化的电池材料中最有可能依据电压判断荷电态的就是Sn-O电极材料,该材料在不同的荷电态具有不同的热力学平衡电位,虽然如此,但是在循环数次以后采用电压判断其荷电态也比较难。

    关于单电极的阻抗的报道很多,也很成熟,如氢氧化镍[4,5],Sn电极,LiCoO2电极,金属氢化物电极[6-8]等等;由于电池的复杂性,应用阻抗研究电池的报道相对就少得多。较早采用阻抗技术研究电池的荷电态是针对Zn-HgO原电池。Alvin J.Salkind等人[9]报道了6V/10A·h电动车用铅酸蓄电池的荷电态阻抗确定方法,作者采用一个电阻代表电池电解液等电阻,采用电阻和电容并联分别代表正负极的阻抗响应,并用一个电阻和电感的并联拟合高频部分的数据。Reid较早报道了镍氢电池的阻抗谱和荷电态的关系[10];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方法最初用于处理光谱得到的结果,文献[11]使用该方法研究电池在负载条件下的荷电态和阻抗对应关系,该方法不限于简单参数的寻找,而是可以用于一系列参数的使用。研究表明,存在负载时,以0.2C放电,实部阻抗随荷电态的减小而增大(100%除外),在Niquist图上,荷电态为0%时,图谱为直线。在荷电态为90%时,不同的负载时测到的阻抗谱不同,且规律不明显。在该文中,作者的贡献在于,经过将阻抗数据处理后,在参数与荷电态之间建立了近似线性的关系。Okazaki应用阻抗的二次谐波在单一频率时确定铅酸电池荷电态误差小于15%[12]。I.Uchida[13]等人研究了锂聚合物电池的温度和阻抗响应的关系;Barsoukov[14]在研究锂离子电池的阻抗响应时,附加热脉冲分析以研究电池的耐热特性。

    本文以商业化的手机用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详细测量了不同荷电状态下电池的阻抗响应,以及等效电路参数随着荷电态的变化规律。

2    实验

    测量阻抗图谱的条件比较苛刻。为了测量正确的阻抗图谱,必须满足:

    1)在测量中,在每一个测量点,系统的响应和扰动信号存在线性关系,或至少可以在误差范围内被线性化;

    2)在测量时间范围内,系统处于稳态或者准稳态;

    3)在测量过程中,响应信号只与扰动信号相关,与噪声无关;

    4)系统必须达到动态的稳态状态,即,在第n周和第n+1周的系统响应信号的差别可以被忽略;

    5)在所有频率范围内阻抗函数是连续的,在频率趋近于无限小和无限大时阻抗是有限值,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和连续性的条件。

    上述所有条件的提出都是为了满足KK转换关系,也就是阻抗数据的实部和虚部不是独立的,而是相关的。

    每次测量之前,电池慢速充电至预定的荷电态,然后开路放置至少24h,在电池开路电压稳定以后再测量其阻抗,从高频向低频区域测量。测量时以对电极为参比电极。测量所得数据用Equivcrt软件分析、拟合。

3    实验结果

    图1为手机用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在200mA电流时的放电曲线。放电初期电压的迅速下降,是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迅速消耗以及内阻引起的电压损耗。然后电池达到动态稳态过程,各种物质的传输均达到恒定速率,电池的电压基本不变。在放电的末期,电压迅速下降源于电极材料活性物质的消耗几乎完毕。电池的总容量为511mA·h/g,小于额定容量;如果降低放电电流则容量有大幅增加,电池装在手机上工作时的电流要小得多。

图1    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曲线

    每10%的荷电态测量一次阻抗谱,测量频率范围是11.31Hz~0.1001Hz。图2给出了10%的荷电态时的阻抗谱。在实验的频率范围内Niquist阻抗图形状是个压扁的半园。与NiMH电池比较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表面化学要复杂得多,除了电流集合基体,活性材料外,固体电解质表面薄膜(SEI)必须被考虑到,而SEI的组成目前还有争论,并且受到诸多因素包括电解质组成,电极材料,工作条件的影响。广义上,至少有5个物相和5个界面相需要考虑,包括集电流体,两个活性材料,SEI固体电解质膜,电解质和其间的5个界面(集电流体和阳极物质界面、阳极物质和SEI界面、SEI层和电解质界面、电解质和阴极物质的界面以及阴极物质和集电流体的界面),甚至这都不全面。仅考虑以上因素,等效电路就至少包含8个恒相位元件(Q1Q8)和8个法拉第电阻项(ZF1ZF8)以及一个串联电阻(R),如图3所示。

图2    锂离子电池阻抗谱及其拟合数据

图3    基于真实的物化过程提出的等效电路

    在此,R就是由溶液,集电流体,每一物质相等引起的电阻,ZFi//Qi代表界面的阻抗行为;此外,取决于阳极物质的类型,阳极的活性材料以及阴极活性物质内部行为也需考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解析锂离子电池阻抗谱的物理意义是不可能的。本文采用图4的等效电路拟合电池阻抗,目的是考察电池的荷电态与阻抗行为的关系,试图找到电池荷电态的确定方法。

图4    由图3简化的等效电路

    图2中同样给出了拟合的结果,其中符号“□”是对阻抗数据拟合的结果,符号“+”代表原始数据,二者比较好的吻合,表明了图4的等效电路的有效性。表1列出锂离子电池的等效电路参数。

表1    锂离子电池的等效电路参数

SOC R1Ω RE**R2Ω RE% Q RE% n RE%
0%

1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739

0.915

0.807

0.883

1.209

1.289

0.794

1.180

1.295

0.914

0.43

0.33

0.39

0.47

0.36

0.85

0.52

0.52

0.68

0.45

0.275

0.198

0.186

0.165

0.140

0.113

0.108

0.116

0.089

0.143

3.97

3.87

4.27

4.78

5.971

9.60

6.42

9.301

5.50

5.40

1.14

1.07

1.01

1.07

1.07

1.07

1.11

1.19

1.24

1.07

4.58

4.96

5.77

6.14

8.132

8.40

9.301

3.42

2.70

7.66

0.95

1.00

1.00

0.99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78

2.84

3.06

3.72

4.031

5.00

5.11

7.471

2.40

4.31

注:*SOC:stateofcharge(荷电态)

**RE:relationerror(相对误差)

    图5是等效电路的参数和电池荷电态的关系。随着荷电态的提高并联电阻呈周期性的变化;除了荷电态为0外,n值几乎是恒定值;Q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由于规律不明显,这三个参数对于电池荷电状态的预测没有实际意义。但是,电阻项Rct由于比较规则的变化,对于荷电态的预测具有实际意义,在荷电态提高以后Rct值降低。为进一步理解发生在电池内部的动力学过程,详尽的研究很有必要,虽然如此,确定Rct的物理意义还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另一个感兴趣的现象是并联电阻随着荷电态的周期性变化:0%~20%,30%~60%和70%~90%。影响并联电阻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阳极,阴极和隔膜的导电性。三部分的导电性随着荷电态的不同变化规律导致这个周期性的变化。

图5    等效电路参数随着荷电态的变化示意图

图中:n为拟合的参数,代表阻抗图谱中的圆弧偏离半园的程度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阻抗谱随着荷电态的变化规律。对于确定基于真实的物理化学过程提出的等效电路的参数的物理和/或化学意义是很难的,本文采用简化的等效电路拟合测量结果。结果表明根据等效电路中的某些参数确定电池的荷电态是可能的。

来源:电源技术应用0310  作者:徐艳辉  点击:  录入:admin
收藏此页】【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专 题 栏 目
推 荐 图 书
热 门 文 章
热 门 下 载
热 门 电 路
论 坛 推 荐
精 彩 广 告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2004-2014 ◆电源开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